时间过得很快,转眼间 2025 年又过去了三个月。三个月,世界变化了很多,比如川普上台后迷之操作不断,中国大语言模型 deepseek 打破美帝垄断,我们逐渐意识到东升西落真的不是没可能,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许正在发生,当然不变的也很多,比如我年初定下来通读格雷厄姆著作的计划,又忘了付诸于行动了。
今年目前收益率 5.42%,对比来看,战胜了上证指数(-0.48%)和转债等权指数(4.35%),但是我却不怎么满意,因为在 3 月中下旬时,我的收益率有 7.46%,纯 A 股收益率更是一度超过了 9%,就在我欢欣鼓舞准备迎接牛市之时,市场反手来了一记重锤,几天时间下跌了 2 点几个百分点之多,也创造了今年的最大回撤,这乐极生悲的架势,心理落差不可谓不大,而且从趋势来看,行情还没有得到扭转,可能明天后的 4 月份,还会继续下跌。
今天的行情也是非常坎坷,上午全 A 指数跌幅达到了 2.5%,而小市值、低溢价可转债这种风险高的则更加惨不忍睹,我的票仓也是满屏幕的-5%、-7%、-8%、-10%,各大股票群的悲观情绪开始甚嚣尘上,这时候,具有侦探嗅觉的大神出马了,找到了这次暴跌的“罪魁祸首”
近日消息,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系统迎来新一轮人事调整。据悉,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原党委书记、局长裴 pei 光就任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保险和非银机构检查局局长一职,并于今日(3 月 28 日)赴京正式报到。身为具有总部司局负责人和广东、上海等金融大省(市)派出机构“一把手”经历的金融监管老将,裴光有着丰富的银行及保险监管经验、十年央行工作经验及深厚的理论功底。
原来是这样,大写的服!
话说回来,短期的下跌可能无法避免,但如果更长远的看,我还是相对看好未来的行情。支撑我这个信念的主要是两点理由:首先我觉得现在楼市永远涨的神话已经被打破,而现在黄金又在高位,有钱人那急需增值的资金在无法外逃的情况下,看来看去也只有股市最合适;其次,国家领导层肯定也不想股市跌,现在楼市已经崩了,如果股市再崩,那居民可能真的一点信心都没有了,相反国家对牛市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,一场牛市,既可以一定程度上化解地方政府和上市公司的债务危机,又可以收割有钱的股民们促进社会共同富裕,何乐而不为呢。
投资回顾与总结
今年到目前还是以转债摊大饼策略为主,转债前两个月表现还可以,分别赚了 1.8%,3.5%,但 3 月份则亏损了,原因是我本来以正收益转债为主,但是后来看到做低溢价转债的大佬们今年短短两三个月纷纷大赚 20%,30%,40%之多,没有定力的我眼红了,开始选择逐步的减仓正收益(偏债、惰性),追高低溢价(偏股、活跃),事后证明,我果然是又一次干了大蠢事了。
我的难过如图所示,永安、雪榕、智尚、回盛,这些我看不上的一动不动的老大难惰性债们,居然在我卖出后纷纷开始了 10cm,20cm 表演,仿佛是在控诉我的“始乱终弃”,唉!我怎么就没有再多坚持两天呢,世上还有比这更离谱的事吗?下次我一定要坚持一个策略干到底,绝不在中途改换门庭,两面挨打的滋味真再不想体验第二次了。
除了转债外,今年还有一件事让我记忆深刻,那就是港股打新。年初时,好像是毛戈平、布鲁可啥的好几只热门港股新股发行,媒体也是各种热炒 XXX 又打破了申购记录,港股打新市场又将重回巅峰,热烈的气氛又点燃了我躁动的心,拿着我港股券商里仅剩的一点资金,也玩起了新股申购。事后证明资本主义的水是真的很深,必定能赚钱的新股,你资金少的小散户根本中不到,相反你能中的新股那是百分之一百的破发,我中的新股海螺材料科技,心想背靠海螺水泥这么牛逼的爹,打新公众号各种分析都是基本面良好,不至于破发吧,没想到上市即下跌 47%,事实给了我响亮的耳光,又一次证实了我就是个韭菜。想对有志于尝试港股打新的朋友说一句,千万要小心打新公众号,很多都是收钱写软文,奉旨吹票……
回顾了这么多让人不愉快的记忆,也应该写点高兴的了。3 月份除了追高偏股转债被埋外,还尝试了新的股票策略,仅从这一个月的收益来看,效果还不错,弥补了转债上面的损失。之前有谈过想进一步学习投资,必须要学会财务报表分析,深入研究跟踪公司基本面,洞悉商业本质与行业变化,这里面的道行和知识不可谓不深,可我一个普普通通的上班族,连静下心来阅读一本投资书籍的时间和精力都不一定有,又哪有那个精力去研究各行各业的各种公司呢,基本面分析可能还是适合巴菲特这种过目不忘、极端聪明而又极度勤奋,20 出头就已有十年经商经验和数年证券分析师职业经历,且已实现财富自由的人。
有没有一种逻辑简单又易于实施的方法,适合我这种懒人呢,我目前的答案是因子投资。因子投资,顾名思义就是把驱动股票价格上涨的动力分解为各个因子。
比如我们都知道价值投资,即投资股价低于内在价值的证券,等待股价恢复到合理价值时卖出的策略。在基本面分析的视角里,如何确定一只证券的内在价值是关键,到底我是 DCF 现金流折现,还是股息折现,还是说我觉得他就值 20 倍 PE 呢,这是个很 tricky 的事情。而在因子投资的视角里,我可能就简简单单选择一个 PB 作为价值因子,PB 小于 1 我就认为它低估,PB 大于 1 我就认为它高估,这样价值投资在这里就变得简单了。我买入一篮子 PB 小于 1 的股票,理论上来说,只要价值因子确实是驱动股价上涨的因子,价值投资是有效的,那这样简单的因子投资就应该是有效的,无非我是广撒网,用概率换胜率。
目前我应用因子投资的思维尝试了两个股票策略,分别是规模因子+换手率因子,反转因子+质量因子,等到 4 月底财报季结束后,还想尝试一下质量因子+价值因子。不过令人担忧的是,我在实盘这些策略时都没有经过回测,说起来真是惭愧,明明是程序员出身,居然不会写 Python 代码,懒得学了,直接一拍脑袋就上了,我想我选的这些都是经过严谨金融学实证的基本定价因子,应该问题不大吧,吧,吧…………